延吉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迎州庆 延吉专题系列报道 ④ | 民族团结和谐延吉

时间:2022-07-25 17:40:49 来源:今日吉林首页

分享到:

地处长白山北麓山脉的延吉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帽儿山下,布尔哈通河畔,美丽的边城一向以风光绮丽、民风淳厚、经济繁荣而著称。在这一千七百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68万朝鲜族、汉族、满族、回族、蒙古族等各族儿女。

自1952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以来,七十年间,延吉各族儿女紧密团结在一起,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使延吉不仅成为一座以工业、商贸、旅游为主的宜居旅游开放中心城市,也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市等,载誉无数,驰名中外。 

在众多荣誉中,延吉人最引以为傲的就是民族团结:

——1953年,延吉在全国第一个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及“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活动,延续至今七十年从未间断;

——连续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模范集体,在全国实现“六连冠”;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工作经验,成果丰硕,该经验在全国推广……

如今的延吉市,各族儿女如石榴抱籽、棠棣花开,同气连枝、情同一家,成为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全国典范。

值此建州七十周年之际,让我们走进延吉,盘点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所取得的累累硕果,以此砥砺奋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更辉煌的业绩。

站位高远,“八进”化育民风

作为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所辖市,历届延吉市委、市政府均坚持把维护边疆民族团结稳定和谐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七十年来,延吉市一以贯之地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纳入长远发展规划纲要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和指导意见,树立久久为功思想,做到高位谋划、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建强队伍,强化宣传,营造氛围,进而形成党政齐抓共管、上下协调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为把民族团结工作做深做实,延吉在全市实施以“选树10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集体和10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个人”的“双百工程”,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工作重心下沉,全力推动民族团结创建“八进”工作,即:

——以“双学”为载体,抓好民族团结进机关活动,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引导各民族干部带头学习通用语言文字,增进各民族干部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以“双进”为载体,抓好民族团结进学校、进课堂活动,自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同时,教育引导中小学生学习党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以“双服务”为载体,开展以“争做文明市民,共建和谐家园,促进民族团结”为内容的“邻居节”活动,引领各民族居民情感“零距离”融合,促进各民族居民和谐共处,亲如一家。

——以“双回报”为载体,抓好民族团结进企业活动,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每年定期举办“民族情”创业促就业洽谈会,民品民贸商品展销会,帮助民族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动员民族企业“回报社会、助力民族团结”,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帮弱扶困、慈善募捐等社会公益活动。

——以“双增”为载体,抓好民族团结进村屯活动,把民族团结工作同乡村振兴发展相结合,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以“双拥”为载体,抓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军警民共建活动,不断加强各族居民和军警关系,深化军警民鱼水深情。

——以“双爱”为载体,抓好民族团结工作进宗教场所活动,把民族团结工作融入宗教活动场所日常工作。

——以“双带”为载体,抓好“大手”带“小手”、“小家”带“大家”活动,在全市各民族家庭和不同民族组成家庭中每年评选出100户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家庭,大力宣扬典型事迹,在全社会弘扬家庭美德,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

“八进”工作踏石留印、抓铁有痕,风行草偃、从化无违,各族群众水乳交融,心心相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为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赓续红色血脉,深化“四个”与共

延吉,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里曾是抗日的战场、抗美援朝的前沿。

朝阳川镇的太兴村,是中共东满特委成立会址,如今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们前来瞻仰、凭吊和参观。1930年10月10日,在抗日斗争最艰难的时期,延吉县委诞生于此。东满特委和其创建的抗联二军,涌现出童长荣、魏拯民、王德泰、陈翰章、曹亚范、杨林、崔哲宽、安顺花、许成淑等一大批各族英雄儿女。

在村烈士碑中,镌刻着全村三十多位在抗美援朝各战役中牺牲的英烈的名字。他们与满山的金达莱同在,年年绽放,香飘万里。“村村纪念碑,山山金达莱”是延吉这片红色热土的真实写照。

七十年来,延吉人民不会忘记,为拯救民族危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经历了漫长的血与火的考验,各族儿女生结成了生死不离的骨肉亲情。这种亲情,如石榴抱籽,如棠棣之华,如鹡鸰在原,这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根与魂!

历史告诉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各族人民何时何地都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要时刻铭记家园的红色历史,赓续红色血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创建特色教育,打造校园文化

每年9月份,延吉市都要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一次“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截至2021年,这样的活动已经举办了69次。

活动期间,各学校多形式、多角度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和民族基础知识,普及民族团结 “六个一”活动,即:学唱一首少数民族歌曲、学跳一支少数民族舞蹈、介绍一位少数民族人物、了解一样少数民族美食、介绍一处少数民族风光、介绍一个少数民族习俗。

多年来,延吉市广泛开展朝汉学校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示范校创建”等活动,朝汉学校组织结对24个,结对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手拉手互访活动,教师之间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和教师联谊活动,促进民族交流,增进民族感情。

延吉市教育局要求各中小学、幼儿园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落实到整个教育的全过程。各中小学校按照国家课程设置要求,开足、开齐《中华大家庭》、《民族常识》、《民族政策常识》、《民族理论常识》等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筑牢各民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延吉市还在汉族学校深挖教育资源,开设朝鲜语校本课程,让汉族学生学习朝鲜族语言,了解朝鲜族文化,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国培、省培等多种培训模式培训教师近1.3万人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育人实效。

同时,各学校还充分结合每月的主题教育活动,如3月的“学雷锋”,4月的“缅怀革命英烈”,5月的“三爱三节”,12月的“亲情月”,等,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让民族团结的思想常入于脑,直抵心灵。

处处亲情洋溢,满城团结花开

延吉是一个特别有人情味的城市,充满温暖,有爱,有担当,这里的各族兄弟亲如一家。 

七十年来,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感召下,这里的好人层出不穷,延吉市公园街道园辉社区党委书记林松淑就是其中的一个。

林松淑,朝鲜族,从事社区工作十八年。多年前,社区一位汉族居民准备到爱尔兰出劳务,想让她帮助缴纳养老金、领取灵活就业补贴金等。林松淑知道,这是一份只有对家人才能托付的信任,于是,她自己花钱买了一个保险柜,建起“小金库”。现在的保险柜东西更多了,共有14个人的贵重物品,包括存折、房照、金银首饰、房屋租赁合同、养老保险金收据等,有些居民还把在国外赚的钱寄给她保管。林松淑小心翼翼,笔笔有宗,生怕出了纰漏。在她的眼中,社区群众没有远近,不分民族,都是她的家人,事无巨细,都要护个周全。

在延吉,家家都是好邻居,各个民族都是一家人,有事大家帮。

北山街道丹山社区是个多民族聚居区。自2007年始,这里每年都要开展为时半年的“社区邻居节”活动。15年来,每逢邻居节开幕,朝鲜族居民都会穿上民族特色服装,带来亲手制作的拌菜、打糕、米酒;汉族居民带来红烧肉、烧茄子、水饺等食物,其他各族居民也都带来自家拿手好菜,大家互相品尝,载歌载舞,同欢同庆。

延吉是名副其实的“歌舞之乡”,人人皆可起舞,处处音乐缥缈,而中华民族共同体则是其中的主旋律。在这里,各社区的百家宴、邻居连心会、才艺大比拼等各类活动常年不断,各族居民广泛参与的联谊活动,把“天下一家”的欢乐与祥和演绎得淋漓尽致。

吉林敖东药业集团延吉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现有在职员工270人,他们中有朝鲜族、满族、回族、蒙古族。多年来,公司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以“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月”活动为契机,着力实施“得民心工程”,企业持续发展壮大。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来视察,听取了他们的工作汇报。

延吉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是延吉市一家民族贸易企业,先后为吉林省民运会、省民委的“扶贫助学活动”、州妇联的“春蕾计划”及历次抗震救灾等,累计捐款800余万元。

伴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也在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在不断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得到不断壮大,真正实现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互惠共赢。

挽起磅礴伟力,共创和谐延吉

穿城而过的布尔哈通河,是延吉市的母亲河。在河北岸,一座高耸的民族形象光影文化墙,在璀璨的夜灯照射下,成为延吉市的一大地标式亮丽风景;在北山街道丹春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宽广整洁,人潮涌动;此外,延吉市还辟有丹英社区、延虹社区、中央小学等3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春风化雨,教学相长。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延吉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直观体现。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延吉市近年来加大投入力度,重视宣传工作,通过新闻媒体开设栏目,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事迹。同时,入驻“掌上延边”,让互联网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家园。

实践证明,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党心民心、挽起民众伟力的重要举措,可以举全民之力做大事,做成事,在促进精神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强力促进地方经济大发展。

2015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延边视察。在朝鲜族村民家,他入乡随俗脱鞋进屋、盘腿话家常。他说,“我们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大家要过上全面小康的生活。”这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坚定有力。

延吉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以“民族关系和谐、村容村貌整洁、服务设施完善、群众生活宽裕”为目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先后动员全市11家非公企业与11个村结成帮助对子,助力脱贫攻坚,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实现了全市贫困户全部脱贫,脱贫村全部摘帽。

民族团结工作也着实推动了特色村寨建设。小营镇五凤村利用地域优势举办“农家乐民俗饮食擂台赛”“延吉中国朝鲜族农家乐民俗饮食展”;依兰镇春兴民俗村落,弘扬和传承民俗饮食文化,开展民俗体育活动及民俗文艺表演等,成功打造了一批民俗特色村寨品牌;三道湾镇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朝阳川镇被评为全国重点镇;依兰镇被评为省级少数民族特色小镇。目前,全市有7个村被评为州级十佳“魅力乡村”,5个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依兰镇春兴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在全力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工作中,延吉市还深入挖掘延边民族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人文景观以及文化历史,以民俗歌舞为主题,打造《四季如歌》旅游文化品牌,近10年来累计演出1594场,观众高达40余万人次;以延吉群众文化馆为主体,坚持“一街一特”,打造“快乐延吉大舞台”民俗文化品牌,每年演出80余场,参与演出人员达1.5万人,参与观众达15万余人。以“军民鱼水情、民族团结月”为主题,开展送戏“进军营、进社区、进本屯”活动,演出100余场,演出节目达1200余个,年观众累计达40余万人次。

共享一片蓝天,共有一个梦想,共建一个家园,跨越七十年的历史长河,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凝练为生生不息的延吉精神,升华为延吉之魂!

来源:今日吉林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