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奏响吉林脱贫攻坚网上最强音

时间:2019-07-11 10:44:15 来源:中国吉林网

分享到:

奏响吉林脱贫攻坚网上最强音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中央网络媒体走进吉林活动综述


 鹤舞翩翩送吉祥,传递城乡面貌焕新颜的佳音;朵朵向阳金达莱,绘就人民致富奔小康的图景。

 7月9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中央网络媒体走进吉林活动圆满落幕。从7月3日至9日,来自中央和省内重点新闻网站的近20名记者编辑用耳聆听、用心感悟、用情倾注,纷纷用手中的镜头和笔,传颂着吉林人民决战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传播着吉林在这场战役中取得的骄人战绩,传递着城乡发生的新变化,干部群众焕发的新面貌。

 7天采访中,吉林在脱贫攻坚战役中交出的亮丽成绩单,无疑让吉林省刷屏成为“网红”,“吉林模式”、“吉林经验”成为这段时间网络热搜的“关键词”。

 沐风栉雨,肩负使命不言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如何能在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激励和引导全国上下,以攻坚之勇和实干之功,咬定目标不放松,撸起袖子加油干成为媒体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到基层去,到一线去”。

 “要打动人、鼓舞人、教育人,要真实、可信、深情,就必须脚踏泥土,手撷芬芳”。

 来自人民网、中国网、中国日报网、中国青年网、中国台湾网、环球网、中工网和海外网的8名网络媒体记者编辑深感此行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忘我工作精神,与省内新闻媒体记者们一起,不顾长途跋涉、忘记旅途劳顿,义无反顾奔赴到吉林脱贫攻坚第一线,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四力”要求,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崭新的精神风貌和崇高职业精神。

 有的同志为了写好稿子,通宵达旦挑灯夜战;有的同志自带无人机装备,让拍摄效果立体呈现;有的同志脚底板磨出水泡,简单处理一下又投入“战斗”;有的同志晕车呕吐,强忍不适,从未掉队……大家为了同一个使命、奔着同一个目标。这几日的天气,时而瓢泼大雨,时而烈日当空,采访点分散而且路途遥远,但这些都没能阻止记者编辑前行的步伐。从北京市至长春市,从长春市到白城市,再从白城市去延边州……他们头顶骄阳、脚踏晨露,一路走访了白城市和延边州两地5县共20多个采访点,行程近3000公里,却从不言苦,无怨无悔地工作着……

 他们深挖采访素材,把一段段感人的事迹留在笔端、把一个个珍贵的画面摄入镜头。回到住地,总是匆匆吃上几口,就赶回房间写稿件、编辑图片,有的甚至连饭都吃不上,经常不知不觉工作到凌晨……第二天一大早还要乘车、赶路,只能在采访路上“补觉”。 来自人民网的张玫出生于吉林,生活在外地的她一直把自己当做吉林人,听说这次采访的目的地是“老家”,已经连续出差一周的她主动向领导“请缨”,采访期间每天都是精神饱满、干劲十足,“可能是家乡人的原因,所以更热爱这里。我内心中一直对吉林有很深的感情,特别想看看家乡的变化。作为媒体人,我也很想知道吉林省在脱贫攻坚方面有哪些亮点,做了哪些工作,所以我乐此不疲。”

 向下扎根,倾注真情在笔端

 一周以来,记者编辑深入脱贫一线采访当地干部、群众,他们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来到生产一线,真正做到“俯下身,沉下心,动真情。”

 镇赉县架其村,温室暖棚里的柿子长势良好,一个个黄色的果实从绿油油的叶子中探出头来,在阳光的照耀下鲜艳欲滴。忍耐着棚内的热浪,中国日报网的记者刘伟正小心翼翼地给柿子浇水。“今天上午是晴天,可以适量浇点水,只有自己动起手来,才能了解当地农民的生活。”抹去头上的汗水,刘伟说。

 安图县松江镇盘道村,海外网记者赵宽正在采访第一书记侯志国,有一件事让他印象深刻,村里有一位五保户老人已经80多岁了,56年一直住在地窨子,坚持不去敬老院养老,侯志国通过自己的努力坚持做思想工作,终于让老人搬进了宽敞舒适的房子。“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只有给困难群众带来思想上的扶贫光芒,扶贫的工作才会拥有更为持久的生命力。”采访结束后赵宽深有感触地说。

 正是由于记者编辑不辞辛苦地采访和搜集素材,才使得大量“带露珠、沾泥土、冒热气”的报道在工厂和田间孕育;才有了篇篇带有温度、热度和深度的佳篇力作在网上呈现。

 中国网记者董宁在《易地搬迁全村脱贫 吉林白城市乌兰花镇闯出“陆家模式”》中报道了以村民许卫和叶朝珍夫妇为代表的陆家村实现整村搬迁,全村脱贫的故事;中工网记者陈思南在《黑木耳:延边州汪清县致富的“黑牡丹”》中展现了汪清县木耳养殖产业的科技化和规模化;环球网记者任洁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中央网络媒体走进吉林活动——脱贫致富的通榆县智慧》中,采写了白城市市双岗镇包保干部与贫困户家庭同劳同食的亲民举措……

 记者编辑辛勤忙碌的身影被当地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他们自发地把自家种植的西瓜切好、把晾凉的白开水摆好、地里的柿子黄瓜用盆洗好……用他们自己朴实行动默默表达感激之情,看到眼前的情景,许多人眼含泪水。“走访一天,我一直忙着采访、拍照,连老乡准备的水也没顾上喝,回到住地才发现,不知道是谁在我双肩包里放了一个香瓜。”中国青年网记者侯倩倩眼圈都红了。

“这次采访,是一次精神洗礼、心灵洗尘。与老乡、扶贫干部短暂相处的这几天,我体验到了脱贫攻坚给农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体悟到了农民的质朴与勤劳,更感受到扶贫干部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热爱与坚守,这一切都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把感受倾注于笔端,完整地展现在网友面前”,中国网记者董宁动情地说,“记录下他们的不易和担当,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立体呈现,网上掀起“吉林热”

 从绿草茵茵的西部草原,到青山绿水环绕的长白山脚下,“精准对接”、“精准设计”、“精准扶贫”的字眼无数次地在记者编辑的脑海中闪烁飞过,吉林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给媒体记者编辑带来全新感受。

 这次“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中央网络媒体走进吉林活动,以吉林省内最具脱贫经验和创新模式的白城市、延边州两地为轴心,精心设计了采访地点和采访路线,让记者编辑通过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真切感受到吉林省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的战士情怀、战斗精神。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编辑经常被当地鲜活的采访素材所感染,延吉市汪清县依靠自己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目前已经在全国内打响了黑木耳的品牌,环球网记者任洁第一次看到了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的几千万袋黑木耳:“我的家乡在新疆,之前听说过汪清县,只知道那里的木耳非常有名。今天在基地里看到木耳摆放的规模,真是太震撼了!”

 好的采访人物和事物,必然会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创造思路和灵感,记者编辑借助各自平台强大传播力,构思出一篇篇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优秀稿件。其中,中国台湾网记者尹赛楠采写的两篇稿件《“一个不能少,你我同路行”通榆人用真情书写最美脱贫故事》和《绽放的金达莱——开在脱贫攻坚前沿阵地上的希望之花》得到中央网信办高度认可;中国吉林网采写的稿件《“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中央网络媒体走进吉林活动在通榆启动》被央广网首页头条置顶,受到大批网友的点赞和转发。

 在采写吉林脱贫故事的同时,记者编辑也注重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的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宣传脱贫攻坚的“吉林经验”。他们结合自己的媒体优势,在整个采访活动中充分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新媒体传播形式,发布在微博、微信、抖音平台上,一时间,介绍吉林脱贫攻坚相关经验和做法的稿件在网络上迅速“升温”。据不完全统计,人民网、中国网、中国日报网、中国青年网、中国台湾网、环球网、中工网、海外网8家中央新闻网站共制作推送原创新闻报道37篇。省内仅吉林广播网开设的新浪微博话题#“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中央网络媒体走进吉林活动#阅读量就超过100万。吉林日报、吉林广播电视台等省内新闻媒体,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新浪、凤凰、网易等商业网站,延边州新闻网、松花江网等吉林省全量推送网站,以及延边州发布、白城市发布等市州新媒体平台,近70家参与,发布了相关报道200余篇,累计阅读量180余万。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毋庸置疑,吉林决战脱贫攻坚的征程中,留下了新闻媒体辛勤汗水;吉林决胜全面小康的伟业中,踏响了新闻媒体铿锵足音。短暂的采访活动虽然结束了,但留下的思考和启发是久远的。那么长的路,那么多的人,那么深的情,都让大家记忆犹新,终生难忘。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我们坚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2700万吉林人民一定能够携手共同迈向小康之路。

  (文字来源:吉林广播网 李雨楠 奚畅波 照片来源:中国吉林网 张秋磊)

编辑: 孙晓云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