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美第一书记·青年系列】为脱贫攻坚贡献青春力量
——记桦甸市红石砬子镇老岭村驻村第一书记徐世博
“一过老岭岗,感觉刚解放,人住马架房,牛吃搓草棒。”这句话曾是桦甸市红石砬子镇老岭村的生动写照。如今,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集体经济由零收入到稳定在10万元以上,贫困发生率从8%下降到1%,去年实现脱贫摘帽。
这一切,都源于一个人的到来。
2016年3月,吉林市委组织部干部规划办副主任徐世博被选派到老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当村民们得知派来的第一书记是个30岁刚出头的年轻人时,心里泛起了嘀咕:这小伙子能干个啥?
面对村民的不信任,33岁的徐世博并没有退缩。
“当前,村里党员宗旨观念淡薄,利己思想严重,班子缺乏凝聚力、干事缺乏号召力,我一个人可以先带头干,但力量有限,干不成大事,要想长远发展,必须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先从支部、党员抓起吧!”这是徐世博写在驻村日记里的一段话。
作为一名组工干部,他深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性,于是他带头讲党课、牵头搞活动,努力把支部凝聚起来,把党员组织起来。老岭村村党支部书记刘继君说:“通过对党支部日常工作的规范,把我们党员干部牢牢团结在了一起,这个小徐有点能耐。”
为提高党员的工作能力,徐世博制订了“三说一兜”工作法:一说“情话”,党员干部对群众要动真情,以情动人、以心换心;二说“实话”,要说关心人、体贴人的实在话;三是说“新话”,要传达新信息、新思想、新观点;一兜就是老百姓要办的急事、难事,党员办不了的,他负责兜底解决。
“三说一兜”工作法很快取得了成效。接下来,徐世博白天与党员干部走访入户,晚上开碰头会,交流工作、探讨办法。经过半个月走访,他汇集了27条意见建议,划分成3类,分别“对症下药”。
他从涉及50多户村民生活的遗留问题入手,向包保部门和有关单位争取了5万元资金,解决了90%的遗留问题。村民们纷纷称赞:“小徐书记不错,是个办实事的人。”
贫困户冷登林家危房改造时,没有钱雇工,徐世博组织了10名党员义务施工,让老两口住进了新房。他们还经常帮助23家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打扫房屋、清洁环境。半年下来,徐世博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先后实施了安全饮用水项目,完成了文化广场和巷路建设,组织了健康帮扶、文化义演、社会捐助……他的工作得到了百姓的一致认可。
扶贫先扶志,越是贫困地区越得有精气神儿。徐世博认为,不怕贫困,最怕没志气。不是有了希望才干,而是干了才有希望。
老岭村地理位置偏远闭塞,没有明显特色资源,想脱贫致富,只能从土地上想办法。徐世博为村里制订了全新的发展计划,即减少普通农作物的耕种面积,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带动村民增收致富。2016年,他牵头成立灰苏子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210户,灰苏子种植面积由原来的90公顷扩大到140公顷,带动贫困群众52人,人均年增收3200元。通过整合村里的荒地和传统低产玉米地,发展黑木耳种植60万段,不仅当年还清了菌段和运输成本费114万元,而且村集体实现增收10万元,带动80多名村民就地务工,人均增收5000元,贫困户人均分红700元。
借着全省第一书记代言活动的东风,徐世博把目光瞄向了企业,与吉林出彩农业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400吨灰苏子收购合同,通过代言成品苏子油,3个月下来,为村集体实现收入6000多元。
3年来,他带领村“两委”班子一直在扶贫路上奔波着。虽然脸晒黑了,人也瘦了,头发白了一半,但他帮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奔小康的初心始终不改,正如他所说:“我一定尽自己所学,扬自己所长,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干劲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吉林日报记者 李抑嫱 实习生 李佳
编辑: 齐智 责任编辑:杨春红 审核:姜乃波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