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美第一书记·青年系列】青春与这片热土相伴
——记通榆县新华镇农林村驻村第一书记毕水
“我要努力工作回报社会,用真心把农林村脱贫攻坚的任务完成好,为全村人民的幸福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说这话的人叫毕水,是通榆县民政局的一名科员,2016年2月被选派到通榆县新华镇农林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农林村是一个落后的贫困村,全村976户2504人,村民素质普遍不高,思想观念守旧,村内土地贫瘠,村民普遍还住着土房,甚至还有住在草房吃不饱饭的情况。
从县城到完全陌生的农村,面对生疏的环境,如何着手开展工作?毕水充满了困惑。临行之前,单位领导曾对他说:“农村工作情况比较复杂,做工作不能只凭热血,最重要的是要走心,遇到困难要多思考。”
走心?那就应该走到村民心里,深入群众,融入群众!毕水决定,就从了解村情民意开始。于是,他带领扶贫工作队与村干部开始每天长达八九个小时的摸底走访,了解掌握所有贫困户的信息,调查群众的需求及困难,做到精准到户、到人,同时加大对群众扶贫政策及法律的宣传,坚持让每一户贫困户在扶贫路上不掉队。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毕水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建立了心连心的关系,取得了大家的信任。在村“两委”班子的支持下,毕水帮助村部完成了办公系统的建设维护,并制定了培训计划,为电子办公软件建设培养储备了专业人员。为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他建立了党员日常学习制度,创建了党员微信群、干群联系群,让全村的党员身子动起来,头脑转起来。
毕水趁热打铁,积极寻找适合农林村发展的产业,让村民早日脱贫致富。他起早贪黑跑项目,经过不懈努力,2016年7月,争取资金9.1万元开展养羊项目,以“龙头企业+贫困户”的方式为13户贫困户争取到每户每年分红1008元;2016年11月,争取资金22万元开展养牛项目,每户每年可分红120元;2017年5月,引进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发展庭院肉鸡养殖项目和绿豆种植项目,带动一星贫困户253户429人;2018年,开展了光伏扶贫项目让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有500元至3000元不等的分红……
通过将特色扶贫产业与贫困村、贫困户有效对接,不仅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自我造血功能和综合实力,更激发了广大贫困户致富的内生动力。
在成长的道路上,虽然毕水历经坎坷,但却总有一些无私的力量助推自己前行。3岁时,毕水的父母因车祸去世,他被寄养在三姨家,但三姨家里有两个孩子,生活也不宽裕。为了能够让毕水读书,三姨的大女儿在初中时就辍学了,但剩下两个孩子学习和生活的费用,依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无奈之下,毕水被通榆县民政局送到省孤儿学校生活和学习。在孤儿学校期间,他深切感受到了来自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温暖。
也许是小时候受助的经历让毕水感受颇深,2011年6月大学毕业后,他就回到县民政局从事民生方面的工作。毕水总是说,自己受到过太多人的帮助,要想办法回报社会,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使他总比别人多了一份感恩的心。
毕水一直渴望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感受家人的温暖,为此他一直不懈地努力奋斗,他笑着说:“上大学时,我以学校为家、同学为亲人;参加工作后,我以单位为家、同事为亲人;现在,我又有了新的家庭和家庭成员,那就是农林村和村民们。”
如今,在毕水的带领下,农林村的百姓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家家户户住上了整齐宽敞的砖瓦房,村容村貌更是焕然一新。三年来,他心怀感恩,把青春与梦想和脚下这片热土紧紧相连,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家乡。
吉林日报记者 李抑嫱 实习生 李佳
编辑: 齐智 责任编辑:杨春红 审核:姜乃波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