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美第一书记·奉献系列】用真心换民心的贴心人
——记龙井市老头沟镇泗水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利斌
“我家就住在村部对面,每当夜里看到村部的灯亮着,我就知道王书记又在和党员干部开会研究事了。”泗水村村民张淑娥口中的“王书记”,就是省检察院派驻到村里的驻村第一书记王利斌。
2015年12月,已经在龙井市大箕村驻村帮扶一年多的王利斌接到工作调整的通知。他本以为结束驻村工作后,能有时间多陪陪在辽源工作的妻子和在长春上学的女儿,多照顾一下分别在松原和四平的双方老人,却被告知要到老头沟镇泗水村担任第一书记。
虽然心中有些失落,但他还是毫无怨言地收拾好行囊奔赴泗水村,踏上了脱贫攻坚的新征程。
“这个省里来的‘大干部’,在咱这穷山沟能待住吗?我看也就是挂个名,镀镀金,没几天就得走。”在村民的眼中,来自省检察院的王利斌只是来走走过场的。面对村民的质疑,王利斌决心扎扎实实把驻村工作干好,用实际行动改变大家对他的看法。
开展第一书记工作,首先要得到村干部的支持和配合。帮助村里建设一个能办事的村班子,成为他开展驻村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与村民的交流中王利斌了解到,村会计尹秀华为人正派,有担当、有魄力、懂农业,有群众基础,是村主任的最佳人选。王利斌拿出“三顾茅庐”的精神,终于用坚持打动了尹秀华。2016年泗水村班子换届,尹秀华参选并当选为村主任,2017年又被任命为村书记。新的村“两委”班子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为泗水村的脱贫致富和长远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王利斌深知,想赢得百姓和村干部的信任,就要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努力做百姓的“贴心人”。驻村以来,从田间地头到村民家的炕头,总能看见他与村民谈心交流的身影。不管路有多难走,天气有多恶劣,他都坚持走遍了每家农户,也渐渐走进了他们的心中。
泗水村是典型的东部山村,一条18公里长的村路是村民与外面联系的唯一通道,近年来路面损坏严重,极大地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在向省检察院汇报情况后,王利斌争取到780万元用于村路重建,为百姓修出了一条满意的“民心路”。
王利斌一直在思考如何选准发展的路子,当好百姓脱贫致富的“领路人”。他带领村班子先后赴外考察学习10余次,邀请专家到村指导16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他制定了以发展特色农业为重点,多种产业融合共促、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规划。为了帮助村民增收,他指导泗水村流转120公顷村民土地建起了合作社,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村民既能获得土地租金,又能到合作社上班挣工资,年终还参与合作社分红,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为了实现绿色循环发展,王利斌向农业科技人员学习技术,把玉米秸秆加工成养牛的饲料,把牛粪和废弃的木耳菌棒加工成有机肥还田。同时,充分利用牛舍屋顶的闲置空间建设了光伏电站,既解决了牛舍的生产用电,又将剩余的电卖给国家电网再次增加收入。一个循环下来,泗水村基本完成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建立起了生态、绿色、循环的经济模式,既发展了村级集体经济,也保证了村民脱贫增收。
在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眼中,王利斌还是个“爱管闲事”的第一书记。65岁的田国文大姐贷款20万元养了30多头牛,年底银行贷款到期,而投入全部积蓄养的牛第二年才能卖出去,面临资金缺口的田国文陷入了困境。她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找到了正在附近贫困户家中走访的王利斌。在了解情况后,王利斌用自己的工资做抵押向银行申请了贷款,并协调村集体共同借给田国文10万元周转,解决了她的燃眉之急。
王利斌用他的“较真”把“村民利益无小事”一次次落在了实处,用一颗为民的真心成为了百姓信任的“贴心人”。三年多来,泗水村完成村路改造、危房改造、自来水改造、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特色种植+黄牛养殖+光伏发电”“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2018年实现村集体收入6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1210元。
吉林日报记者 李抑嫱 实习生 李佳
编辑: 齐智 责任编辑:杨春红 审核:姜乃波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