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百姓走向幸福之路
——记白山市江源区松树镇汤河村驻村第一书记肖明君
本报记者 李抑嫱 实习生 李佳
他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让昔日“脏乱差”的小山村旧貌换新颜;
他着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想方设法帮助村民增收致富,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他让农村基层党组织重新焕发活力,曾经的“软弱涣散村”如今朝气蓬勃、干群齐心,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他就是白山市江源区残疾人联合会办公室主任肖明君,2017年7月被选派到江源区松树镇汤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两年来,肖明君深深扎根在汤河村,克服了生活条件的困难,顶住了脱贫攻坚的压力,赢得了党员群众的认可,带领群众走向了通往幸福的道路。
在得知被选派驻村时,他心里曾有过一丝犹豫:大女儿即将上初中,小女儿才18个月大,正是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光靠妻子来照顾,压力很大。同时,担任第一书记,意味着要对汤河村的300多户村民负责,担子不是一般的沉。但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这一丝犹豫很快被否决了,凭着为老百姓做点实事的初心和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他毅然选择接受这个重任。
汤河村是全江源区最偏僻的村子之一,全村共有372户722人。由于村里产业发展单一,青壮年劳动力基本都出去务工了,留守的多数为老人,身患大病和无劳动能力是致贫的主要原因。
在入户的过程中,肖明君感受到了贫困村民生活的艰辛和无力增收的无奈。在综合梳理各方面、各阶层人士的意见建议后,他定下了村级集体经济和庭院经济“两手抓、两手硬”的总体思路。
他积极协调镇政府、区扶贫办等相关部门,大力推进村集体项目发展,筹措资金建立榨油厂,利用村中闲置土地种植了60亩刺嫩芽,并在两垄中间套种沙棘树。榨油厂投产后,使村里每年产出的60余万斤大豆因深加工而大幅提升附加值,利润的30%用于帮扶贫困户;刺嫩芽项目刚刚起步,就在“第一书记代言”活动中引起了外地客商的注意,许多人致电问询,打算建立合作关系;沙棘树盛果期前得到了周边加工企业的大笔订单,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开门红”。
肖明君还全力推进贫困户庭院增收项目。2017年,通过协调包保部门,为每个贫困户送去了鸡雏和鹅雏,当年每户增收近1000元。2018年,为6户有能力开展家庭饲养的农户每户送去4头猪崽,并帮助解决饲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018年8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给汤河村带了巨大损失。在汛情来临之际,肖明君几乎24小时没“合眼”,带领村干部走村入户,劝导居住在危险地带的村民及时撤离。洪水过后,部分贫困户的家人自发来到村部,激动地对肖明君说:“亏得肖书记提醒及时,我们早早把东西都撤走了,要不然那点家底就全‘泡汤’了。”
“两年的扶贫工作经历,让我对农村有了更深的体悟。在‘第一书记’岗位上,就要苦干实干,真正做到为群众办实事、为群众解难题、为群众谋福利。”谈起当第一书记的感受,肖明君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