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南岸最后一块红色根据地
春日里,烟雨迷蒙,坐落在张家界市永定区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在一方闹市中,静静伫立。
时间追溯到1934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向湖南进行战略转移,计划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然而,蒋介石在红军前进的方向上,调集了40万兵力,设置了四道封锁线,妄图将中央红军消灭于湘江与潇水之间。在这种严峻形势下,红二、六军团最紧迫的战略任务,就是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在任弼时、贺龙的率领下,红二、六军团对国民党发动了为期2个月的湘西攻势, 相继占领永顺、桑植等地,一片拥有40多万人口,纵跨400里、横跨240里的湘鄂川黔根据地全面形成。
1934年11月26日,湘鄂川黔省委作为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在大庸成立,任弼时任书记,正式开启了长江南岸最后一块红色根据地的历史序幕。
湘鄂川黔边区地处武陵山区,封建势力顽固,地主恶霸、土豪劣绅同官僚军阀相勾结,欺压农民,百姓苦不堪言。1934年底至1935年春天,湘鄂川黔省委连发3个土地革命文件,在根据地中心区域广泛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斗争。
根据地建立后,为了掩护中央红军顺利长征,随时准备对抗国民党“围剿”,“扩红运动”势不可挡地开展起来,红二、六军团迅速发展壮大,至1935年9月,达到4个师12个团,约2万人。
1935年初,蒋介石抽调四十多个团的兵力,对根据地实行六路军事“围剿”。
在反“围剿”斗争里,红军先后作战30余次,共歼灭国民党军2个整师、1个师部和1个旅,新建立了慈桑、宣恩、龙山3个县的革命政权,牵制了湘鄂两省的大量敌军,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
87年前,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将士们带着革命理想的火种,开展土地革命、培育红军2万余人。他们在一次次绝境中重生,用坚守诠释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时代意义。一百年来,怀着坚定理想信念,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
策划:王冰
编辑:杨鹤
责编:宋依凝
播音:杨鹤
制作:杨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