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建州70年来,我州人工影响天气从无到有,从烟熏法到飞机播洒,从人工观测到雷达监测——播云耕雨气象新

时间:2022-07-05 13:30:01 来源:延边新闻网

分享到:

建州70年来,人工影响天气在促进我州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抗旱防雹、减轻或缓解灾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

6月17日,记者走进州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办公室,该中心主任诸春龙拿出一本珍藏多年的延边州气象志,一边翻看,一边给记者讲述延边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历程。

“延边州气象志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故事。”诸春龙指着其中一张照片告诉记者,我州人工影响天气始于1958年,这是当年9月在敦化市采用烧发烟剂施放烟雾的方法进行农作物防霜,开启了我州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的伟大征程。

——1974年10月7日,和龙县龙水公社龙源六队作为延边州气象台农业气象试验基地,进行水稻防霜作业;

——1975年9月27-28日,龙井县朝阳公社勤劳二队,采用烟熏法对黄烟进行防霜作业;

——1975年,敦化县开始人工增雨作业试验;

——1976年,在安图县、延吉县、敦化县重点设防开展防雹作业试验;

——1977年开始使用“三七”高炮进行人工增雨、防雹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州首次进行飞机人工增雨作业……

随着气象志的翻动,一个个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场景在记者脑中闪现。

诸春龙是土生土长的延边人,从小就对气象有着浓厚的兴趣,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对我州人工影响天气的历史“足迹”可谓了如指掌。

“当时的人影工作还处于粗放型管理,没有形成规模,省地市三级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据诸春龙介绍,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州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种植业结构出现较大调整,经济作物烟叶种植面积不断增多。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需求,全州各县(市)陆续增设一批人工增雨防雹火箭、“三七”高炮。到2013年底,我州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代替713型雷达,并建成由41个高炮站、39个火箭炮站和16部车载移动火箭、288名作业人员组成的功能齐全、常态化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形成了开展人工增雨(雪)、防雹等多项作业的指挥能力。从此,人工影响天气规模逐年扩大,人工增雨和防雹作业在抗旱防灾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为了让记者对人工增雨和防雹作业有更直观的印象,诸春龙带领记者乘车来到延吉园艺有限公司果树三队防雹站。到达山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发射平台,上面架设一门高炮和一个火箭发射器。该站站长陈志权给记者演示了高炮和火箭方位和角度调节。他告诉记者,以前的高炮和火箭发射器都是手动调节,现在实现了摇控,减少了作业人员的危险。另外,火箭一次装弹也由原来的3发增加到6发,大大增加了作业效率。

在作业平台不远处,是一座崭新的二层楼房。楼上是防雹站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和值班室,楼下是封闭严格的弹药库。“这里以前是一个小平房,由于没有专业的弹药库,每次作业时工作人员都要把弹药运送上山,由于道路泥泞难行,很多时候要靠肩扛手拎。”回想起那时的工作情景,陈志权十分感慨。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州大部分台站没有专用房,多数设备直接暴露在田里。到90年代末,对站台硬件设施进行了建设,人影组织体系也得到逐步完善。到目前,全州共有高炮56门,火箭架81部,其中,新型智能火箭27部,作业人员180人,防雹保护面积20万公顷。同时,开发了智能化人影作业指挥系统,年均减少雹灾经济损失近1亿元,年均增雨约2亿立方米,防雹作业规模全省第一,增雨作业规模全省第二。” 诸春龙表示,当前,在全球大气候下,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州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将继续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朝着现代化、信息化、智慧化的目标砥砺前行。

—— 采访手记 ——

通过这位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摸爬滚打了32年的老气象人的讲述,重现了建州70年来,我州人工影响天气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记者仿佛“看到”了我州人影工作经过快速发展,作业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在服务农业生产、支持防灾减灾救灾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相信在今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州人影工作必将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牛泽刚

来源:延边新闻网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