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以来,延吉市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建设8个旅游促“三交”基地为抓手,以核心景区提档升级为重点,全力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创新发展,拓展交往交流交融多维空间
依托特色文化和人文优势,延吉市做强文旅金字招牌,促进经济、文化、心理等互惠互补。制定出台《关于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关于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进延吉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全面加强对旅游工作的指导和统筹协调。坚持走出去、引进来两手抓,到重庆、青岛、杭州、哈尔滨等旅游发达城市举办延吉旅游推介会并签订文化旅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动汇成文旅产业发展长廊。同时,积极对接《幸运旅行家》《五十公里桃花坞》等综艺、影视节目来延录制,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来到延吉,让旅游成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推出延吉旅游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延吉行”,开通旅游资讯、景点介绍、酒店预订、在线支付等功能,实现指尖上“微游延吉”。探索“文化共享+艺术展播+美好生活”线上传播方式,开展“来延吉感受冰天雪地的魅力”“用‘三国演义’打开大美延吉”等短视频作品展播,全面展示“多彩延吉”,让各族群众在“云端”相聚。
坚持围绕主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延吉市建设8个旅游促“三交”基地,对旅游产品提质升级,规范景区讲解内容、标志标识标牌以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工作,根据各基地不同的功能和特色开展延吉花灯文化旅游节、中甲主场比赛、民族音乐和舞蹈表演等节庆活动80余次。依托恐龙博物馆、朝阳川太兴红色小镇等具有典型资源的重点景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进景区”活动,将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自然融入景区规划和新项目开发中,让各族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印象共鸣。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延吉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活动60余次,使各族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交流共融。成功举办8届《非遗之声》音乐会节目,利用端午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开展丰富多样的非遗宣传、展示、展演活动,大力开展朝鲜族象帽舞、盘索里等非遗项目进景区活动,吸引众多研学者和各族游客驻足观看,不断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交流。
坚持为民惠民,持续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指数
延吉市探索“旅游+拍摄”“旅游+演艺”“旅游+研学”等新业态,开发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演艺节目和特色活动,创编《印象延吉》《梦系春香》,常态化演出《四季如歌》《花开永不败》等文旅演绎节目,举办啤酒美食节、咖啡嘉年华、电商文化节等特色活动,开设“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流动少年宫”等研学课程,累计接待研学人员和游客380万余人次。完善延吉帽儿山(恐龙)文化旅游区、延吉网红弹幕墙、西市场等主要景区和网红景点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延百—西市场、帽儿山成功入选第二批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区,获得全国第四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1978文创园、良田里、城市会客厅等项目开工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增添城市创新活力,2024年预计全年接待各族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50亿元,入选“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延吉市成功举办6届以“延吉有礼”为主题的旅游商品大赛,展示宥茗•洗碗巾、人参、米酒等旅游商品和特色文创产品,同时利用新媒体创新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进一步提高商品品牌化和知名度,不断激励旅游商品创新发展。牢牢把握假日旅游发展新机遇,延吉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开展“大学生暑期旅行‘就’在延吉”品牌活动,创新升级“畅心食、舒心住、安心行、暖心游、开心娱、放心购”的“六心”服务体系,广泛促进各民族青年跨区域交流合作,暑假期间,累计接待大学生40余万人次。
新征程上,延吉市将持续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坚持促进交融导向,以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为着眼点,创新方式载体,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媒体,推出各族群众喜闻乐见且可持续的载体平台,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
初审:黄同宇
复审:曹阳
终审: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