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李玉写在延边大地上的“脱贫论文”

时间:2021-03-29 10:37:32 来源:延边晨报

分享到:

日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获得者颁授奖章、证书,77岁的李玉院士阔步走上领奖台接受荣誉,一如他走在延边的山岭、大地上铿锵有力。

把乡亲们从贫困的泥沼里拽出来,离不开好项目、硬技术的支撑。在和龙市、汪清县、图们市……那一排排开着致富花的桑黄菌包、木耳菌包……凝结着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的心血和汗水,灌注了他的团队对乡村振兴的热切期望。

“李院士团队对我们的帮助真的太大了,如今村里年纪大的脱贫户还在这里做长期管护工作,收入足够维持家庭生活。”在和龙市八家子镇南沟村桑黄基地,镇党委副书记王世明望着眼前的200多栋大棚,回想起当初决定靠桑黄脱贫的情景。有宁波的帮扶资金、有适宜繁育的黄金地带、有李玉团队的顶尖技术,在各种有利因素的促使下,他们从一座大棚开始试验,到2019年120栋大棚拔地而起,再到如今245栋大棚里栽培桑黄菌段106.8万段,被誉为“森林黄金”的桑黄实实在在地帮了村民致富。在“企业+基地+村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下,远销重庆、上海、广州等地的桑黄,带动了全镇1300余人增收。“桑黄让我们家脱了贫,有感情!现在桑黄在冬眠,我有空就过来查看一圈。”村民徐明福已连续3年在基地务工,每个月能挣到2500元,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化腐朽为神奇,育桑黄木炼金。在八家子镇,桑黄品牌随处可见,作为药用真菌,在位于镇区的桑黄研究院里,桑黄发挥着最大的价值。菌种生产车间、标本馆、菌种库、基因库等区域,每年都会留下李玉前来指导的身影。“最近一次见到李院士,是他从北京领奖回来的第3天,我们到长春去找他探讨,他老人家仅用了一天时间就帮我们对接了药企。”提起李玉,研究院院长刘杰在言语间满是敬佩,“有一年,我们的菌段出了问题,正好院士在这里调研,他把菌段带回长春研究,很快帮我们解决了。我们到野外做菌种采集,院士也跟我们一起翻山越岭,对菌种分析筛选,这种敬业精神真的让人肃然起敬。”

多年来,李玉始终关注着汪清县的木耳产业,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协助申请专项基金。在“2019中国汪清黑木耳产业大会”上,李玉说,“汪清县在黑木耳产业由资源型向产业型的改变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在汪清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可见一斑,“院士团队经常来给我们指导,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心里特别有底。”科技的力量让总经理文铁柱感到踏实,院士团队研究的“玉耳”等新品种在这里不断批量上线生产,木耳产业完成了传统向现代的跨越,农民不再受技术的困扰,企业不再受成本的制约,汪清木耳正在走向世界。

图们市石岘镇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基地,是镇政府与李玉院士团队合作创建的,不仅给返乡人员搭建了创业平台,也让贫困户摘掉了帽子,基地生产的干木耳、干灵芝、灵芝孢子粉……带动了周边农户大面积种植食用菌,河北村村支书刘海涛介绍,“院士团队来过多次,现在村里的剩余劳动力都学会了食用菌种植技术,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也通过分红脱了贫。”

作为我国食药用菌领域唯一的院士,李玉在菌物研究的拓荒与创新之路上,不断开创新领域,深入国内所有省区开展资源调查,延边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也因此有了更有力的支撑。近年来,我州依托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取得了可喜成绩。

前几天,李玉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搞好产业扶贫要脚踩泥土鞋挂露珠》,“对于广大科教工作者来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需要继续完成好田间地头‘大工程’,着力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基地和科研院所合作,从源头上、基础上、根本上不断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吉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李长田多次随李玉院士来延边,他向记者介绍了每次来延后扎在田间地头的工作,“每年的5月份和8月份都会去,我们会从专业角度给出判断,菌种不合格是怎么引起的?将来如何避免?当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回来后通过视频也要解决,一定要对老百姓负责。”进得了实验室、下得了试验田,他们把论文真正写在了祖国大地上和群众的生产实践中。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