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集存“乡愁”记忆 激发振兴动力

时间:2021-07-20 09:26:35 来源:延边新闻网

分享到:

“在这一方空间,从这些老物件上,仿佛触摸到祖辈辛勤劳动的脚步,看到改革开放山乡的变迁,也深深地感受到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持续向往。”汪清县汪清镇西崴子村乡愁馆陈列着300余件老物件,既有年代感颇强的生产生活工具,也有极富朝鲜族特色的民俗用品,还有一张张定格时光的老照片,让走进这里的人们找回乡愁记忆,汲取振兴乡村的动力。

7月15日,记者来到西崴子村,走进东北三省首家乡愁馆——西崴子村乡愁馆。该馆是两处相邻房屋,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分别是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砖混结构和60年代的土坯结构农房。临街的馆墙上,白底黑体“西崴子村乡愁馆”七个大字横亘在“绵延的土地”上,在谷仓麦穗和长鼓舞少女彩绘的衬托下,厚重中透着质朴,一眼就可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乡愁,是家国情怀,是文脉延亘,是精神依归。”据西崴子村前驻村第一书记盖云波介绍,随着社会进步和村民生活水平提升,许多人家废旧的老物件、传统生活用品被扔在院子的角落里,特别是朝鲜族的一些民俗物品和坛坛罐罐被常年弃置,乡愁也随之被淹没。2018年初开始,他利用走访入户的机会收集这些民俗物件,有时带领驻村干部多次到要倒塌的土房等地寻找,一件一件地积累。热心的群众被驻村干部之举所感动,纷纷捐献老物件、老照片等。在全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初西崴子村乡愁馆正式建成。

步入西崴子村乡愁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台锈迹斑斑但零件齐全的老式“28”自行车。盖云波介绍说,当年村里很穷,村民老金为了增加收入,东拼西凑借钱买了这台自行车,不论严寒酷暑骑着它到处找活干。后来日子好了,这台自行车用不上了,因为陪伴走过艰苦岁月,舍不得扔,就留存下来。用老人的话说,他想让乡亲们睹物思情、坚定信心:“只要勤劳的车轮转不停,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往里走,一台方方正正的双卡录音机特别显眼。“这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村里的见证。”盖云波告诉记者,这是72岁村民李凤松捐赠的。当年借着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李凤松家挣了不少钱,是村里购买“奢侈品”第一人。虽然录音机早就被现代电子产品淘汰了,可老人还是觉得当年的拼搏时光最为难忘,一直精心保存着这台录音机。这次村里建乡愁馆,老人主动将其送过来,希望能发挥点激励作用:“现在国家的政策更好了,希望大家伙继续奋斗,让我们的乡村振兴起来!”

这种老式缝纫机,承包了我参加工作前的所有衣服,看到它,就能感受到妈妈的爱意;这婴儿摇篮,据说村里70后、80后的很多村民都用过,承载了大家的儿时记忆,更承载着西崴子的和谐民风;这带有“保卫和平”字样的青坛子,是抗美援朝时期的用品,西崴子村共有47名烈士,其中绝大多数是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牺牲的,这是我们村的光荣历史;这石碾子已有几百年历史,据说西崴子村古代就有人生活……走进西崴子村乡愁馆,仿佛走进时光隧道,这里有峥嵘岁月、有温馨时光,有艰苦奋斗、有乐享幸福。如今,这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景点,不论是本村村民,还是外来游客,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心灵深处的乡愁触点,感受到新时代振兴发展的动力节奏,接力出发,奔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记者手记】乡愁,是中国人对故土山水人文的悠长眷恋。

基于脱贫攻坚、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城镇化等进程,千百年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村中国,正在以看得见的速度“消失”,传统农村生活已经逐步被柏油路、路灯、自来水、煤气灶、电暖气等“城市范”取代。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如何把记忆留住、乡愁留下,这是乡村振兴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西崴子村进行了积极且有效的尝试,将那些承载着几代人乡村生产生活记忆的老物件收集起来,展示出来,让人们睹物思人、睹物念景、睹物恋乡、睹物怀情,唤醒了归乡游子心底的眷恋,强化了留守村民对故土的热爱,更进一步激发了建设家园、振兴家乡的士气干劲。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乡村振兴的征程已经开启,让我们从西崴子村乡愁馆出发,努力走出一条“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延边特色乡村建设之路。

来源:延边新闻网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