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李延禄

时间:2025-07-02 13:03:57 来源:延吉融媒

分享到:

李延禄,又名李庆宾,汉族,吉林省延吉人,祖籍山东平度。1929年参加革命。193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始人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受中国共产党的派遣,到抗日爱国武装部队工作,任抗日救国军参谋长。1932年初,在抗日救国军中建立了以工农群众为骨干的抗日救国军第一补充团,任团长。1933年后,任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司令,东北抗日革命军军长,东北抗日同盟第四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军长,并兼任中共吉东特委委员。1936年受中共派遣到苏联学习,回国后从事党的抗日统战工作。延安时期任中共中央东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曾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东北解放后,历任合江省政府主席、东北人民政府委员、松江省政府副主席、黑龙江省政府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曾当选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1985年6月18日在北京逝世。

李延禄

1895年4月,吉林省延吉县,李述义家生了一个男孩儿,他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全家人极为高兴。为求他一生福禄绵长,父亲给他取名延禄,号庆宾。李述义是位游医,常年在外以行医为生,兼或为有钱人家打理账目补贴家用。少年李延禄十分聪明,但因家境贫寒,十岁时才入私塾,两年后又不幸辍学。他先到延吉城里当了学徒,后来又被一所军校选中。毕业后,他在社会上流落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到了延吉第九巡防营,当了一名副兵(当时军衔)。由于他在随营学校打下了军事知识基础,很快被提升。1920年延吉巡防营编入吉林省防军第十三混成旅,李延禄先后任营司务长、骑兵连连长。1928年到延吉县第十三混成旅缉私连做了连长(司盐官)。当时延吉一带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十分活跃。中共地下党的组织参与和领导了这些斗争。李延禄的思想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31年7月,李延禄在延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满洲省委及时作出决定,要求各地党组织加强对士兵的工作,反对投降,打击日本侵略者。根据满洲省委的指示,李延禄受中共延吉县委的派遣,进入东北军第十三混成旅七团三营。

三营营长王德林是一个有着爱国心的将领,过去李延禄曾与他有过交往。面对当局对日不抵抗的态度,1931年11月,驻防延吉明月沟的王德林率队在延吉小城子举起抗日义旗,成立了国民救国军,王德林自任总指挥。李延禄参加抗日救国军后被任命为救国军参谋长。他的家人因受此牵连而被投入监狱。国难当头,这丝毫没有动摇他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

在李延禄的介绍下,中共东满特委和宁安县委将共产党员孟泾清、金大伦派到救国军总部。大家通力协作,李延禄等在救国军中的工作进展很快,以老三营的抗日骨干为基础,又招募到各地来的进步青年新编成一个团,定名为东北抗日自卫军补充团,救国军参谋长李延禄兼任自卫军补充团团长。并在补充团中建立了支部,还发展党员。当时,救国军虽然举起了抗日的义旗,但中共党组织的活动都是秘密的。1932年3月初,日军天野旅团沿中东路东进入侵宁安。另一支是日军上田支队,准备从敦化北上,进攻救国军,确保敦化至图们铁路的修建,李延禄不顾个人安危,连夜从南湖头赶往宁安商会求助。宁安商会被李延禄的民族大义所感动,商会将九万元巨款提出送往救国军总部,以支援抗日。面对上田支队即将北进,王德林召集救国军总部会议商讨对策,最后决定在墙缝阻击日军。李延禄率补充团参加。18日清晨,上田支队强抓当地猎户陈文起带路。陈文起不顾个人安危,将日、伪军引至救国军在南湖头墙缝设下的埋伏圈。当时日伪军分两路沿湖西岸奔宁安,一路是100多人的骑兵;一路为主力500多人步兵,携火炮和装着武器弹药的马车。李延禄率补充团依地形发起猛烈攻击,击毙日军120余人。这次战斗救国军也有很大伤亡。陈文起被日军杀害。此后,又在松乙沟等地给上田支队以沉重打击。当上田支队在宁安与天野部队汇合时,兵力已损失惨重,他们集结剩余部队与天野部队准备向哈尔滨方向转移。3月下旬,日军撤出宁安西返。一路上在关家小铺、高岭子等地又受到抗日武装的袭击,后狼狈逃回哈尔滨。宁安收复后,为推动绥宁地区义勇军各部联合抗日,李延禄按照中共绥宁中心县委的指示,建议王德林召开了一次参战各部义勇军联席会议,自卫军总司令李杜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为了顾全大局,李延禄说服王德林,将宁安县城交还给原驻军自卫军二十一旅,另向二十一旅借东宁作为救国军总部驻地。不久,王德林率总部迁往东宁,李延禄率队开往穆棱县兴源镇驻扎休整。

李延禄率队到兴源镇后,他把家眷从延吉带到了穆棱县兴源镇,全家人都参加到抗日斗争中。妻子田佐民发动群众搞募捐,支援救国军。女儿李万新在兴源镇建立了儿童团。穆棱县的党员同志都密切配合李延禄的工作。1932年4月初,李延禄在孙广英和中共穆棱县委的帮助下,整合了反日武装,队伍迅速扩大。主要兵力有共产党员李延青领导的穆棱铁路抗日游击队80多人、密山游击队130多人、新参军的300多名青壮年、刚接收的邹凤翔、苏怀田所带领的哗变过来的200多人,加上从救国军中选拔出来的靠近党组织积极抗日的士兵,总计700多人。李延禄等在救国军中组建了中共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第一补充团、第二补充团和十七团。第二补充团团长由李延禄兼任,副团长苏怀田,十七团团长李延青。当时,驻在梨树镇的穆棱煤矿矿主白俄罗斯资本家谢杰德尔斯基野蛮镇压工人的反日运动。1932年7月17日,第二补充团奉命前往梨树镇,缴获其步枪100多支,并没收了他们的资产。谢杰德尔斯基不甘失败,暗地勾结东北护路军总司令丁超。丁超命其下属王孝之以谈判为名将二团骗至平阳镇,制造了一起杀害补充二团副团长苏怀田以下官兵28人的惨案。只有杨太和、冷寿山领导的三营冲出了重围,回到了兴源镇。7月19日,李延禄、孟泾清等在兴源镇召开部队党支部会议,决定与丁超就平阳镇惨案进行交涉。李延禄及时向中共绥宁中心县委作了报告,中共绥宁中心县委为维护联合抗日的大局,指示李延禄一定要争取和平解决。王德林采纳了李延禄的建议,派副总指挥孔宪荣去交涉处理,制止了一场抗日军内部的武装冲突。在这之后,根据中共绥宁中心县委的指示,穆棱县委号召全县青壮年参军,以杨太和、冷寿山领导的三营为基础,又从救国军中抽调骨干,重新恢复了第二补充团。1932年8月,自卫军总部收到了蒋介石从南京发来的“剿共”密电,委任自卫军总司令李杜为吉林省司令长官,救国军总司令王德林为吉林警备司令,命令他们放弃抗日,“逮捕共党分子”。收到“剿共”密电后,王德林收编的红枪会乘十七团主力不在之机,在兴源镇西崴子屯,将团长李延青杀害。李延禄得知消息后,率队与红枪会交火,活捉了红枪会头子,为李延青祭灵,红枪会溃散。不久,自卫联合军左路军总指挥马宪章在穆棱下城子杀害了中共派到自卫军任作战参谋的一名党员,他的部下在马桥河暗杀了穆棱反日会会长,在梨树镇逮捕了中共党员金大伦、李维新,将其关押在八面通监狱。李延禄根据绥宁中心县委的指示,利用王德林与孔宪荣之间的矛盾,将金大伦、李维新营救出狱。后来在八面通活捉了马宪章,为民除掉一害。1932年11月,中共绥宁中心县委召开部队党员干部会议。李延禄、孟泾清、贺剑平等参加了会议。会议分析,在日军大举进犯面前,自卫军和救国军高层人物接受了蒋介石“剿共”密电,这表明其主力已失去了抗击日军的作战能力。共产党员要肩负起民族重任,要求李延禄摆脱救国军的控制。酝酿组建一个由中共党员独立领导的抗日部队。1932年12月25日,中共绥宁中心县委得知日军集结和向穆棱一带进犯的情报,县委书记潘庆由要求李延禄将部队拉出来,保住部队实力。还要求在救国军总部任参议的孟泾清寻机协助李延禄,并将中共宁安县委委员张建东派到补充团。同时安排了部队的建制和人员配备:以第一、第二补充团为基础,组建工农抗日游击队,李延禄任大队长,孟泾清任政委,张建东任参谋长。会议命令各抗日部队开往磨刀石,阻击日军入侵。会后李延禄向王德林请战,经同意后,李延禄率领工农游击大队从兴源镇出发开赴磨刀石。李延禄亲自勘察地形,先后召开了部队党支部和全体指战员会议,讨论和研究了作战方案,部署了战斗任务。决定部队埋伏在磨刀石火车站东侧的笨娄头山和老龙头山上,阻击日军。1933年1月1日拂晓,日军广赖第十师团第八旅第三十九联队在重炮、装甲车等掩护下,向磨刀石猛扑过来。李延禄指挥战士们阻击,一天内打退了日军四次进攻,消灭了日军两个小队的兵力。傍晚,日军的小部队从游击军阵地后方的代马沟夹击过来,并包围了指挥部。在这之前,日军已于前一日先派出一支小部队避开磨刀石,绕道进入其东面的代马沟。李延禄率部奋力冲杀突围,经过激战,游击队牺牲140多人,日军也有很大的伤亡。为保存有生力量,李延禄率队转移到五河林。根据中共绥宁中心县委的指示,李延禄将工农抗日游击队改为“东北抗日游击总队”,李延禄任队长,孟泾清任政治委员,张建东任参谋长。总队下设四个团、一个游击队支队。在日军的大举进攻下,四团团长邹凤翔把全团拉到伪穆棱县公署投敌,途中有两个营的兵力有所觉察,便隐蔽在穆棱七道沟,为了减少部队损失,李延禄立即派一团团长杨太和带队到七道沟把两个营收回。后来李延禄命一团团长杨太和带所部去密山,自己带二团、三团越过中东路转移到宁安和盛屯。1月中旬,根据中共绥宁中心县委的决定,宁安县委派李光林到和盛屯与李延禄领导的抗日救国游击总队取得了联系,并向李延禄、孟泾清传达了上级关于收拢救国军散落部队和将游击总队扩编为游击军的指示。1月下旬,李延禄收编了救国军王毓峰营、冯守臣营各200多人,在孟寡妇屯召开了“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成立大会,李延禄任司令,孟泾清任政治委员,张建东任参谋长,下设三个团一个步兵营、一个骑兵营、一个游击支队,共计800多人。李延禄任救国游击军司令。在这之后,游击军转战在宁安、汪清等地,打了好几个胜仗,名震四方。

1933年4月,在汪清中共东满特委驻地,李延禄听到了关于《一•二六指示信》的主要精神,力量倍增,他向党组织提出建议,到密山去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当时李杜已退入苏联,其部下分散在密山、勃利等地,一些将士有抗日的愿望但失去了强有力的领导。李延禄想,如果及时把他们联合到自己的队伍中,一定有很强的战斗力。6月,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李光林到穆棱,传达了满洲省委的决定:李延禄任满洲省委委员,抗日救国军党委书记、军长。同时同意了李延禄去密山开辟新的游击区的请求。6月29日,李延禄率游击军300多人到达密山黄泥河子,与先期到达的第一团团长杨太和部会师。救国游击军初到密山,没有与密山的中共党组织联系上。李延禄便派交通员返回穆棱找中共吉东局书记孙广英。7月初,经吉东局同意,吉东局常委、工运部部长吴赤峰(吴福海)与交通员一起到密山,在救国游击军中传达了吉东局的指示,并和密山县委一起在救国游击军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发展了杨太和、刘汉兴、朱洪恩、王毓峰、冯守臣等16人为中共党员。并将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改编为东北人民抗日革命军、军长李延禄,全军1000余人,活跃在宁安、穆棱、密山、汪清、勃利等地。1934年9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吴平(杨松)以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的身份到吉东地区巡视工作。10月,吴平在密山主持召开了密山县委扩大会议,决定将密山县委创建的密山游击队与正在密山活动的李延禄领导的人民革命军合并,组成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李延禄任军长,下辖1个师、3个团和1个独立营,共231人。第四军建立了军党委,密山县委书记朴凤南担任书记。年底,吴平又派从苏联学习回国的何忠国、李守中、邓化南等党员到第四军做政治工作,何忠国任第四军政治部主任。第四军成立后,李延禄率队转战到穆棱,并积极联合密山、勃力、依兰、方正一带的大小反日部队,一起开展游击战,部队发展很快,从同盟军初建时的230多人发展到2000多人。1935年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在政委张寿篯(李兆麟)等领导下,主力东移到方正,与李延禄第四军军部会合。之后,李延禄又与第三军军长赵尚志一起到汤原,与夏云杰领导的汤原游击队会合,为日后人民革命军第六军的成立打下了基础。1936年1月26日,李延禄出席了在汤原召开的东北反日联合军军政扩大会议,会上成立了东北民众抗日联合总司令部。大家公推赵尚志为总司令。这时,李延禄接到中共勃利县委书记李成林要他速回勃利的通知,并于3月初见到了李成林。李成林传达了共产国际代表团调李延禄去莫斯科的指示。同时根据上级指示,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改称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军长仍由李延禄担任,但在他去莫斯科期间此职将由刚刚从苏联学习归来的李延平代理。4月1日,李延禄从密山半截河镇进入苏联境内。经过近一个月的辗转,李延禄到达莫斯科。在中国抗日民主运动高潮到来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的新形势。1935年12月17日开始,中共中央在陕西安定县的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和毛泽东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会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是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一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决议认为,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应当是下层的,而且应当是包括上层的。决议重申统一战线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1936年9月,中国共产党又将“反蒋抗日”策略转变为“逼蒋抗日”,积极开展对国民党军、政界及地方实力派的上层统一战线工作。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决定,派李延禄回国,到南京和上海,开展抗日统战工作。他以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军长身份,代表东北抗日联军和东北同胞,向国民党蒋介石政府请愿抗战,要求政府收复东北沦陷的国土,解救流离失所的东北同胞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由于国民党内部矛盾和国际因素,蒋介石对日政策已有所转变,并有与中国共产党对话的愿望,但蒋介石仍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向蒋介石请愿抗战仍有很大的风险。李延禄对此下定了决心---为解救东北同胞,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1936年11月3日,李延禄取道巴黎、威尼斯,乘船从苏联回到上海。与他同行的还有代表团为他选配的助手孙昌克。他的直接领导人,是从莫斯科刚刚回国的中共同国民党谈判的正式代表潘汉年。到上海后,通过东北义勇军驻沪办事处负责人董麟阁(李杜的秘书)介绍,孙昌克和潘汉年秘密取得联系。由于形势紧迫,李延禄和潘汉年的联系只有通过孙昌克秘密中转。在潘汉年安排下,李延禄与爱国人士沈钧儒、李公朴、马相伯等建立了联系,并开了座谈会。在上海各界爱国人士代表大会上,李延禄介绍了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宣读了东北抗日联军致关内各界领袖及法团的电报,东北抗日联军各军军长联名向蒋介石、南京政府提交的“请愿抗战书”。李延禄要求,允许抗日联军代表参加国民大会,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全力援助东北抗日联军,国民政府早日出兵收复东北,派李杜出关领导抗日。与会人员受到极大的鼓舞。11月9日,在潘汉年引荐下,李延禄拜会了宋庆龄和何香凝,说明自己代表东北同胞和东北抗日联军全体将士进关请愿抗战的来意,得到了她们的支持。在各界人士和舆论界的关注呼吁下,李延禄的行动也惊动了蒋介石和南京政府。11月中旬,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办公厅慑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为李延禄安排了一个由军政部等有关人员出席的小型报告会。利用这个机会,李延禄报告了东北抗日联军的情况,还递交了以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李延禄、周保中、柴世荣等东北抗日将领及反日游击队的名义起草的致关内各界领袖及法团的抗日呼吁电,并提出要面见军委会委员长蒋介石,直接报告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情况。在此期间,李延禄又几次去南京要求面见蒋介石,未果。蒋介石对人民群众中的反日救国运动依然采取高压手段。上海救国会的沈钧儒等七位负责人被投入狱中,李延禄的处境也岌岌可危。1937年1月22日,李延禄向从巴黎回到上海的李杜报告了东北抗日军的近况及自己进关请愿抗战的使命。之后,李杜亲自去南京求见蒋介石,并提出了组织军队打回东北去的具体计划。但蒋介石既未接见,亦未答复。经请示潘汉年后,李延禄利用这一机会,将《东北抗日联军代表拥护李杜将军北上抗日》的书面材料公开发表,要求李杜出任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1937年6月,东北救亡总会在北平成立,李延禄被选为常务委员。在此期间,为促进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到南京和上海,李延禄陪同周恩来看望李杜。周恩来赞扬李杜为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所做的努力,希望他为促进第二次国共合作多作贡献。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召见了李杜和李延禄,同时答应从苏联援助项目下拨给东北抗日联军一些装备,要李杜赴苏联领取后赴东北。李延禄按照中共的指示跟随李杜行动,一切听从李杜安排。1937年8月,戴笠派美龄号专机送李杜一行经由兰州、新疆去苏联。几经辗转于年末到达莫斯科。李延禄和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秘密取得了联系,汇报了苏方坚持按照中苏协议,武器必须运抵兰州后移交中方这一情况,代表团命令李延禄随李杜行动。李杜没有拿到援助物资,只得原路返回。此时,国民党特务们已经开始对李延禄、孙昌克的真实身份产生了怀疑,处处监视他们的行动。当他们行至巴黎时,李杜准备去伦敦小住,并约李延禄同去。但李延禄回国心切,好言谢绝了邀请。李延禄和孙昌克同三个国民党特务一同回国。当船行至西贡码头时,李延禄、孙昌克寻机登上了经新加坡到香港的船。三个特务发觉后,急追到香港,可李延禄等已安全脱险了。1938年10月,周恩来批准李延禄去延安。他和孙昌克一起历经坎坷绕道桂林、重庆、西安,于11月末到达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

1938年12月,毛泽东、朱德分别接见了李延禄,并听取了他的工作汇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对他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当时,在抗日军政大学开办的干部班中,抗大四期第二大队第四队就是在抗日军政大学培训东北干部的东北干部队,共有学员100余人。东北干部队成立后,李延禄立即写信给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要求他们立即赴延安参加学习,为解放东北出力。不久,在贵阳上大学的儿子李万杰和在香港的女儿李万新来到延安,进了东干队学习。一年后,东干队结束,中央又指示成立了一个由李范五、李延禄等人负责的东北干部工作委员会,负责东北干部的培训工作,为中共开创东北根据地做准备。1941年末,李延禄被调到中央党校学习。整风运动期间,李延禄以一名党员的身份积极参加了这场运动。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李延禄被选为正式代表,出席了中共七大。日本投降后,根据中共中央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方针,李延禄被中央派往东北创建东北根据地。9月3日,李延禄作为第一批干部离开延安返回东北。10月23日,李延禄到达沈阳。在沈阳,他见到了先期到达的彭真,得知中共中央东北局已于9月25日成立,并作出了派他去合江创建根据地,建立人民政权的决定。“八一五”后,中共已派干部先期到达合江地区,第一批到达的是随苏联红军出兵东北的抗日联军。苏军进攻东北时担任侦察、翻译和向导工作。抗联的负责人多以苏联军官的身份出现,担任当地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彭施鲁带工作组40多人于9月3日乘苏军飞机到达佳木斯,任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第二批到达的是孙靖宇带领的山东军区滨海支队。李延禄等20名从延安派来的干部由东北局派往合江,由李范五带队于11月17日到达佳木斯。以后又有两批从延安派来的干部70多人进入合江,其中有方强和张闻天。他们的任务是建立中共合江省工委和合江省政府。到达佳木斯当天,便组成了中共合江省工作委员会,李范五为书记,李延禄、刘英勇、彭施鲁、孙靖宇、孙西林、方强为委员。11月21日,又成立了合江省政府,李延禄任合江省政府主席。同一天,省政府以李延禄等人的名义发出安民布告,宣布民主政府的主张,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和民族工商业,没收日伪财产,恢复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合江省工委成立后,根据北满分局的指示,合江党的中心任务是以农村为基础创建根据地,逐渐与黑龙江、嫩江、牡丹江等地的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控制北满的战略形势。为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迅速成立了合江干部学校,李延禄兼任校长。随着合江省党政军机关的建立,1946年2月21日至25日,合江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佳木斯召开。李延禄致开幕辞。会议通过了选举法案和合江省行政委员会组织法案,选出了李延禄等19人为行政委员。会议公布了民主政府的施政纲领及各项具体政策。在合江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无论是在建党、建军、建政,还是在剿匪斗争、反奸清算、土地改革、恢复经济、生产支前及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李延禄都倾注了全身心的力量。1946年佳木斯联合中学建立,李延禄在百忙之中,亲自兼任校长,他是佳木斯联合中学的第一任校长。在国民党军队北进占领沈阳、长春后,佳木斯一带的土匪活动猖獗,他们经常伏击苏军运输车辆,抢夺民财,公然向人民政权发动进攻。他们袭击了刚刚成立的佳木斯市政府,副市长孙西林(孙昌克)在办公室被匪徒杀害。在这种危险的情况下,李延禄把省政府警卫人员压缩到一个班,自己身边也只留一个刚参军的警卫,把一切军事力量都用于剿匪斗争。到年底,合江地区的剿匪工作取得胜利。1948年2月,土地改革工作也胜利完成。三年多的艰苦工作使合江城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解放战争的即将到来,合江人民的中心工作转移到发展生产和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上来。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到处是生机勃勃的劳动景象。1948年8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成立,李延禄被选为委员。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李延禄先后担任松江省政府副主席,中共松江省委委员,黑龙江省副省长、中共黑龙江省委委员、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63年,李延禄主动辞去了副省长职务,那年他68岁。为整理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他仍然不辞辛劳地工作。1985年6月18日,李延禄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初审:宋依凝

复审:曹阳

终审:王军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