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的成立

1934年3月底,中共东满特委和延边各县游击队在延吉县三道湾能芝营抗日游击根据地,召开联合会议,决定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二师独立师。
随着东满地区抗日武装力量的不断壮大,创建一支统一编制、统一指挥的抗日队伍的条件已经成熟。
1933年九十月间,中共满洲省委发出《关于创建人民革命军、发动和组织群众日常斗争及组织等问题致吉东局的信》,要求东满地区合编各地游击队,创建人民革命军,并制定《东北人民革命军斗争纲领》,阐述了人民革命军的性质、任务和战略战术。11月7日,东满特委、团东满特委发表《为纪念“十月革命”十六周年告民众书》,号召根据地军民建立人民选举的革命政府,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将抗日斗争进行到底。12月3日,满洲省委发出《给东满党团及游击队中同志的信》,提出“以汪清、延吉、珲春、和龙四县之现有游击队为基础,十百倍地扩大武装队伍的力量”,“建立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盘石县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要把人民革命军打造成东满一带反日武装力量中唯一的领导力量”,并与救国军、山林队组成联合指挥部。信中还指出,人民革命军成立后,行动方面“应向西北发展”,打通与南满和吉东党领导的抗日部队的联系,协同作战。12月10日,共青团满洲省委发出《关于少先队、游击队等工作给东满团特委及全体同志的指示信》,要求东满团组织马上开展“创立人民革命军第二军”运动,征调大批青年参军。1934年1月3日,东满特委给延吉县委写信,强调指出,按照满洲省委关于“将东满各县赤色游击队扩大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的指示,延吉县委要在救国军等反日部队中宣传好《东北人民革命军斗争纲领》,望“百分之百地执行上述工作”,准备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
1934年3月末,第二次反“讨伐”战役刚刚结束,东满特委根据“一二六指示信”和满洲省委的指示精神,在延吉县三道湾张芝营召开东满特委和延吉、汪清、珲春、和龙4县游击队负责干部会议。这是东满抗日游击战争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史称张芝营会议,东满特委组织部部长李相默、延吉县反日游击大队大队长朱镇、政委王德泰及其他3个县游击队负责干部共15人出席。因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牺牲,会议由李相默、王德泰主持。会议决定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第一独立师,任命朱镇为师长,王德泰为政委,下辖3个团,将延吉县反日游击大队改编为第一团,将“平日军”等反日山林队改编为第二团,将和龙县游击大队改编为第三团,俟机再以汪清、珲春2支游击大队及其他抗日部队组成第二独立师。会后,因情况发生变化,拟建第二独立师和改编反日山林队的计划未能实现,只组编了1个独立师,延吉、和龙、汪清、珲春4县游击大队分别改编为第一、二、三、四团。第一团团长朴东根,政委崔学哲,下辖5个连;第二团团长孟昭祥,政委车龙德,下辖3个连;第三团团长赵春学,政委南昌益,下辖5个连;第四团团长何德润,政委金铉,下辖4个连。同年夏,从第一、三团中各抽出1个连为骨干,组成独立团,团长刘长久,政委朱云光。除900余人的兵力外,东满地区还有200余人的青年义勇军和1000余人的反日自卫队配合独立师各部队作战。
会议决定,第二军独立师指挥部暂时设在三道湾东沟。为巩固各反日部队的统一战线,扩大抗日游击区,发展抗日游击战争,确定了加强同吉东反日联合军和南满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的联系,继续争取与分散在东满和吉东地区的反日部队联合作战的方针。
会议还讨论通过了中共满洲省委1933年10月修订的《东北人民革命军斗争纲领》。《纲领》指出:人民革命军是群众武装斗争的发动者和领导者,要发动和组织广大民众扩大游击区域;农民委员会作为乡村实际政权机关,是将来可以扩大为民众政府的唯一基础,密切和加强人民革命军与农民委员会的关系;以工农学及革命军为基础建立广泛的反日革命统一战线,坚决击退敌人的“围剿”;中、韩、蒙民众亲密联合起来,共同进行民族革命战争,反对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边地区抗日武装,由分散的游击队成长为有统一指挥的人民武装部队,此前各县游击队在反“围剿”、反“讨伐”斗争中被敌人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被动局面得到了明显改变,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独立师成立后积极开展游击战
1934年,日军对东满各抗日根据地的“讨伐”更加频繁,“集团部落”建设速度日益加快,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各团在老游击根据地的活动日渐艰难。根据满洲省委关于不能“老是困守一地以待其来敌”的指示和东满特委关于游击队活动范围“不应该限在自己的根据地内”“在敌人集中包围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分散开来,绕到敌人后方空虚之处大规模的活动”的要求,第二军独立师分兵向敌人势力薄弱的地区挺进,联合其他抗日武装,广泛开展游击活动。为了打通与南满和吉东党组织及绥宁抗日部队的联系渠道,第二军独立师兵分两路,向敌人统治相对薄弱的安图、额穆和汪清、东宁方向进军,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
在原游击区,由延吉县反日游击大队改编的第二军独立师第一团主力多次袭击敌人。1934年4月9日,第一团袭击八道沟金矿,摧毁矿电灯公司和机械房,敌人损失2万元。4月22日,第一团一部袭击延吉县茶条沟,并消灭了从明月沟赶来增援的日伪军一部。5月9日,第一团联合山林队袭击正在三道湾修筑“集团部落”的伪军,缴获步枪11支,将“集团部落”摧毁,17名伪军投降。5月14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汪清县小百草沟27名伪警察携带31支枪起义,携枪到王隅沟加入第一团。5月21日,第一团两次袭击依兰沟伪警察分署。吉青岭位于依兰镇柳菜村北部,延吉通往汪清的咽喉地带,这里山高林密,是日伪军的军事要道。1932年下半年以来,延吉、汪清游击队在这里多次伏击敌人。为了保障道路畅通,日军在吉青岭北坡修筑炮楼,设置哨卡,并配备了一个排的兵力和3挺机枪。1934年夏天的一个夜晚,第二军独立师第一团团长金顺德、参谋长柳兰焕率150名战士潜伏在炮楼附近,指挥2名战士炸掉炮楼。当2名战士爬到炮楼附近时,被敌哨兵发现。金顺德当机立断,带领战斗小组立即开火,吸引敌人火力,2名战士趁机把炸药包放在炮楼旁,炸掉炮楼。金顺德一跃而起,带头冲向敌人,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3岁。战士们义愤填膺,一举全歼炮楼里的30余名伪军。金顺德被誉为“吉青岭上的英雄”。9月19日,第一团第二、三连近百名战士袭击老头沟,缴获了大批物资。
第二军独立师联合其他抗日武装分兵游击,南北作战,不断打击敌人。1934年春,仅在延吉、安图2县打死打伤日军200余人,伪军和伪自卫团“被击溃缴枪死伤阵亡者”更多。“珲春团”“在其两三月内,缴获敌人新式武器超过三百支以上(包括轻重机枪、迫击炮、匣子枪)。因被缴械而投降俘虏者亦不下二百余人。”据日伪方面统计,自1934年4月至10月,东满地区各抗日武装共出击103次,人数达3537人,其中第二军独立师各部53次,1350人;其他抗日部队50次,2187人。这些战斗粉碎了日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东满游击队的企图,第二军独立师迅速成长为东满地区“最坚强和最有战斗力的队伍”。第二军独立师在安图、敦化和汪清、宁安交界处开辟新的根据地,扩大了政治影响,推动了武装反日战线的建立,开辟了安图和汪(清)宁(安)边界的新游击区,为日后与吉东第五军和南满第一军取得联系、联合作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频繁的“讨伐”过程中,日本侵略者吃尽了苦头。后来,伪满军政部顾问部编纂的《满洲共产匪研究》承认:1933年9月至1934年末,“人民革命军有了异常的增加”,第二军独立师兵力“增加到1096人(只统计正规军),其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行动积极,十分活跃”。团满洲省委特派员钟子云在给省委的信中写道:人民革命军“在任何时候都是打击敌人,敌人的‘讨伐’怎样厉害未受过敌人的打击(主要的是延吉、汪清),队员的战斗精神真有惊人勇敢。他们的勇敢已经在东满政治上勿论在山林队、救国军和其他的一般的群众中,已经有了他们不可消灭的影响,就是敌人也时时刻刻害怕我们。所以来‘讨伐’时小的部队他是不敢来进攻(特别是延吉)”。第二军独立师把诸多反日义勇军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同守共盟,订立作战协定,联合作战,抗击敌人,推动了抗日游击运动的更大发展。
初审:宋依凝
复审:曹阳
终审:王军
